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要闻

头条要闻

隋唐早期安徽欧盘窑址陶工的生活史

发表日期:2019-09-29来源:放大 缩小

  近些年来,通过考古遗址中出土人体硬组织(骨和牙)进行多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的先民生活史(如哺乳断奶、生存方式变迁、生理健康、迁徙活动等),已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高等级人群(如国王、贵族等),罕见探讨社会底层的生活史。 

  China,既指中国,也代表了中国灿烂的陶瓷器。中国古陶瓷,体现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明。然而,作为陶瓷的制作者和创造者——陶工,因其较低的社会地位,其生活和健康状况,一直罕为人知。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胡耀武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安徽博物院合作,对安徽萧县隋唐时期的欧盘窑址M1墓的人骨进行了综合分析,揭示了其生活史、健康和生存压力。该项研究,于20198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隋唐(581–907 AD),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一时期官窑制度尚未正式形成,瓷器主要由民窑生产。欧盘窑址,位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欧盘村南部,属于萧窑系,烧造时代为隋至盛唐时期(581–755 AD),产品以青釉瓷为主,兼具少量白瓷。位于发掘区中部T7内,发现目前唯一一座墓葬M1,发现人骨1具,出土随葬品2件(图1)。 

  根据考古资料,该墓葬位于欧盘窑内,靠近工作坊。墓葬出土的2件瓷器,与窑址发现的瓷器极其相似(图1)。人骨的AMS-14C测年结果,表明该个体生活于534-644 cal.AD2σ),也落于窑的使用年限范围。此外,通过人骨的病理观察,发现:其椎骨与髌骨异常,患有骨关节炎,椎骨曲线异常。这些可能与其长期从事反复弯腰与负重等体力劳动密切相关(图2)。基于考古学、人类学和测年证据,我们推断:该个体很可能为陶工,在欧盘窑工作,死后就简单地埋葬于此。 

  尤其重要的是,该个体人骨的多组织、多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其自哺乳直至死亡数年前的生活史。其肋骨和肢骨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表明其主要以C3(麦类、豆类)/C4(粟类)的陆生资源为食;牙齿(M1M2M3)牙本质序列CN 稳定同位素则显示,该个体至迟于2岁断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生存方式的变迁抑或较为频繁的迁徙(图3);牙齿(M1M2M3)牙釉质CO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可能缘于其持续的北迁活动(图4)。显然,他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其身份和较低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本研究揭开了隐藏在人类硬组织中的个体生活史之谜,通过“骨传记”(Osteobiography)的阅读,为考古、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中普遍忽视的工匠生活史的重建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和视角。今后更多类似研究的开展,可望更好地揭示人类物质文明的缔造者——工匠的生活轨迹。 

  本次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7730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2015CB953803)的资助。

图一: (a) 欧盘窑址 (▲),萧窑系分布范围(○)(b) 墓葬(M1)位置 (★) , 窑炉与作坊 (□) (c) 仰身直肢葬人骨1具;(d)随葬黄釉四系圆腹罐;(e)随葬青瓷杯

图二:该墓主的病理状况:(a)椎骨骨质增生; b)牙周炎; c)髌骨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d)椎骨弯曲异常。注:第六颈椎缺失。

图三:牙本质切片的稳定同位素(C, N)值

图四:骨骼与牙齿稳定同位素(C, O)值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