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苏皖发现新的裂齿鱼类,距今2.49亿年

发表日期:2024-06-19来源:放大 缩小

裂齿鱼科是基干新鳍鱼类的一支,主要生活于三叠纪的古特提斯洋。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主导的研究团队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晚史密斯期灰岩结核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裂齿鱼类,命名为吴氏三叠鱼。它标准体长约11厘米,是一种较小型的海洋肉食性鱼类。该发现为研究裂齿鱼类的早期演化和分类提供了新的信息。研究成果近日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在线发表。

在早三叠世时期,裂齿鱼科以三叠鱼属为典型代表,该属包括两个已知物种:贵州晚第纳尔期的优雅三叠鱼和非洲早史密斯期的马达加斯三叠鱼,它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5亿年。此次发现的吴氏三叠鱼共有6块标本,其中4块产自于江苏句容青山,2块产自于安徽巢湖马家山,它们都结核的形式保存。在中生代海洋中,灰岩结核包裹着鱼化石是一个有趣而又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物地层上,这些含鱼化石的结核位于史密斯期与斯帕斯界线略下(距今约2.49亿年),代表了三叠鱼属出现的最高层位。

吴氏三叠鱼具有三叠鱼属的共近裔特征,如一块喷水骨,38–41列侧线鳞,尾鳍轴上鳍条不超过3条, 但同时它以一些自近裔特征与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优雅三叠鱼相区别,如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水平接触,鳞片光滑并且后缘无锯齿。吴氏三叠鱼与扬子似裂齿鱼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顶骨与膜质翼耳骨愈合,侧线鳞多达50列。根据新种与其他裂齿鱼科鱼类的详细比较,徐光辉等修订了三叠鱼属及裂齿鱼科的鉴定特征,认为江苏裂齿鱼实际是扬子似裂齿鱼的晚出异名。根据分支系统学的研究,重新厘定了裂齿鱼科与其他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摒弃了疣齿鱼科是裂齿鱼目成员的观点,将它归入新建立的疣齿鱼目。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主要参加者包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志伟博士研究生和宋海军教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廖浚伶博士和浙江自然博物院赵丽君研究馆员。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vertpala.ac.cn/CN/10.19615/j.cnki.2096-9899.240528

图1. 吴氏三叠鱼化石点

图2. 吴氏三叠鱼正型标本

图3. 吴氏三叠鱼头骨和素描图

图4. 吴氏三叠鱼头骨和鳞片

图5. 吴氏三叠鱼头骨和肩带复原图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