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大青山地区二叠纪晚期二齿兽类新成员—漠南吉木萨尔兽

发表日期:2023-08-10来源:放大 缩小

  中国的二齿兽类研究历史悠久,从1928年开始,地质学家袁复礼在参加中瑞西北科考期间在新疆陆续找到的一批二齿兽类的化石。1934年杨钟健和袁复礼开始报道这批材料并命名了新种新疆二齿兽Dicynodon sinkianensis),这也是中国首个二叠、三叠纪四足动物化石记录。1963年,孙艾玲为“新疆二齿兽”建立新属——吉木萨尔兽属(Jimusaria,组成了新组合学名新疆吉木萨尔兽(J. sinkianensis。现代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吉木萨尔兽的有效性,同时揭示了其为一类中国特有的类群。这些已报道的吉木萨尔兽标本全部都产自新疆。 

图1. 新疆吉木萨尔兽正型标本侧视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四足类创新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eerJ发表二齿兽类研究最新成果。研究人员确定了两件产自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脑包沟组的二齿兽类头骨化石属于吉木萨尔兽,在经过与模式种的细致比较后,发现了数个明确且稳定的特征差异,因此建立新种——漠南吉木萨尔兽(Jimusaria monanensis),种名漠南指戈壁沙漠以南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 

图2. 漠南吉木萨尔兽正型标本侧视图

图3. 较小个体的漠南吉木萨尔兽侧视图

图4. 箭头指向的是上翼骨与脑匣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件保存较好的标本上,其上翼骨的基部后缘向内侧延伸,形成一个与脑匣侧壁相接触的骨棒,这种上翼骨形态从未在其他二齿兽中报道过,而在重新检查新疆种的正型标本后确认这是吉木萨尔兽属的自有衍征。经过与多种兽孔类对比后,推测这一结构具有稳定腭部复合体的功能,并可能以软骨连接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二齿兽类各类群中。

  此项研究进一步增加了脑包沟组四足动物组合的多样性,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二叠纪晚期新疆与内蒙古两地动物群的联系。现有的证据显示,吉木萨尔兽与此前同样在大青山地区报道过的吐鲁番兽应该为二叠纪晚期中国北方的广布类群,漠南吉木萨尔兽的发现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二叠纪晚期中国北方四足动物分布格局打下了基础。 

  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生石雨泰,通讯作者为刘俊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eerj.com/articles/15783/
附件:
Baidu
map